原文链接:http://news.southcn.com/china/zgguangdian/200204020718.htm
南方网讯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又说,“刚毅木讷,近仁”。也许因为有这样的提醒,中国传统上一向不重视培养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能在公共场合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很可能会被看成是华而不实的夸夸其谈;而一个人拙于言辞,特别不善于“表扬与自我表扬”,则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脚踏实地、质朴勤勉的品格。比如《史记》中就记载过“(周)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的故事。然而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发展、成功与他的交际能力的关联度越来越大,作为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各种培训班,很多都把“当众讲话”训练列为必修课,有的生意相当红火,也就在情理之中。
本报今天刊出了记者发自北京大钊素质培训中心“当众讲话”培训班第27期最后一堂课的报道,其中有一个现象十分耐人寻味:培训班的学员中,85%的人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70%来自外资或民营企业,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大多数。虽然还缺乏更广泛和精确的统计资料,但上述情形还是让我们明显感觉到,正是这些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同时自我期望值也较高、发展压力较大的青年人,才更多地意识到了“当众讲话”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并且产生了提高自己“当众讲话”能力的迫切需要。相应地,那些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欠缺的人,“当众讲话”的能力并不见得比参加培训班的年轻人更高,但他们之所以没有报名参加培训,恐怕主要是觉得,很多时候自己并不需要“当众讲话”,很多场合也轮不到自己“当众讲话”,何必既费时间又花钱去参加培训呢?
如果不单单把“当众讲话”看成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那么,我们还发现,现在更需要培养的还有另一种“讲话能力”——公民在争取和维护自身权利、利益过程中与外界环境进行沟通、磋商的能力。一位学者在谈到解决“朱镕基总理最担忧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时说,在城市改革中,新的利益群体有较强的发言权,能够对垄断形成挑战,结果电信可以拆散,甚至电力垄断体制都有望打破;但在农村改革中,农民普遍缺乏或没有发言权,形不成有效的对话力量,结果强大的越来越强大,弱小的越来越弱小。他主张依靠农民的民主自治选举来增大农民在分配上的发言权。农民如此,城市下岗工人如此,到城市务工经商的外来人员也是如此。随着利益分配的多样化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利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提高“讲话能力”,或者通过培养“利益代言人”来增强“讲话”分量的内在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充分满足他们的要求,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将有助于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与进步。当然,这些工作是不可能通过举办一两期“当众讲话”培训班就能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