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的科普系列讲座中,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硕士、我国与人合作交流标准制定专家、北京大钊素质培训中心校长黄大钊做了题为《善于表达也会失去机会》的讲座。黄大钊是1996年在北京第一个开设“当众讲话语言沟通”培训课程的老师。他的这场讲座被认为是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普系列讲座与观众互动最为热烈一场讲座,有许多位观众在他的鼓励下,突破自我,大胆走上讲台展示自己。而在讲座进行当中,一些观众已经波澜起浮的拿定主义要去该素质培训中心参加一段时间的自我培训。
问:羞于当众表达是否是现代人的通病?
黄大钊:据本中心的统计表明“95%6以上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当众讲话的恐惧。其表现是”不敢开口.不知道说什么和不知道怎么说。能够当众出色的表达,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遗憾是,在一些场合,当给你表达的机会时,很多人忘记了“说话是自己的权利”。将眼前的机会白白放弃。然而当今社会除了专业能力,在众人面前展现自我的能力已经上升到了突出地位。
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通病的呢?
黄大钊: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孔子说:“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多干少说才是真正的君子。“沉默是金,多言必失”,这百姓的处世哲学。在这样的传统观念束缚下,“不爱说话的老实人”甚至成为一段特定时期内找对象的一个重要条件。面对与国际更广泛领域的接轨,再羞于表达,更多机会就会失去。
另一方面,现在的应试教育也是制约我们表达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填鸭式教育,课堂上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有些爱提问题、爱思考的学生甚至被当作是“捣乱而“闭嘴罚站”,不让说就不说了,慢慢失去了发言的兴趣,久而久之形成了表达能力的缺陷.什么叫“语文”“语”是说话,文”是学作。然而学校教育重视作文而忽略了说话训练。不是学生没有表达天赋,而是学校教育忽视了这方面,因此,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缺失了“说话”这一重要环节。
再一方面是主观上。人性有两大弱点,一个是自卑情节,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即使很多成功的人士也是如此,可以说天下无人不自卑,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这就是造成了当众讲话怕出错,不敢说,怕别人小瞧了,另一个是求完美情节,自认为在某一个水平上,要说就要比别人说得好,总想把自己最优美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恰恰束缚了自己的思路,越想表达的完美,越是有遗憾,久而久之,在自己的心理上造成了压力。
问:当众讲话有没有方法呢?
黄大钊:当然有。写作文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之分。当众讲话也有叙述类、说明类、说服类、及娱乐类之别。
问:看了许多演讲与口才的书,为什么不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黄大钊: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因为当众讲话是一门技能,不是知识,知识从书本上能学到,而技能是需要训练才能掌握的。二、演讲与当众讲话是两个概念。演讲是一门艺术,而当众讲话是一门使用技能/好比我们用艺术体操的方法练广播操,到头来是艺术操没学会,广播体操也不论不类。因此,要想提高当众讲话的能力,从不敢说到会说,进而达到巧说,就必须到课堂上进行实际训练。老师也一方面给你方法;另一方面有针对性辅导。
问:现在人应具备的素质是什么呢?
黄大钊:今天3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英国劳工部方面做了一个文化交流项目, 与会专家提出:WTO进入中国后, 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是什么?结果显示要与国际接轨,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不是英语、计算机等种种资格证书,而是要求有当众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当众表达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问:当众讲话训练能不能有效果?
黄大钊:心理学研究表明:养成一种良好习惯,至少要重复二十一次。既然当众讲话是一种技能,遵循这个科学依据,在有方法、有辅导的前提下,经过多次训练,就能克服当众讲话的恐惧和紧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训练班上一个叫李玉的学员,刚到班上时,不敢看人,脸红心跳,连自己的名字都介绍不出来,经过训练,现在,在众人面前不仅能侃侃而谈,而且还在自己公司,做老板,他的员工说:就爱听经理讲话。她这种变化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这个训练班上,不仅能学到当众讲话的方法、技巧,而且更深层次的是提升人的自信和热忱。
问:当众讲话的突破口是什么呢?
黄大钊:就要“不怕丢脸!就是突破一个“敢”字。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太顾及自己的脸面了。就象“疯狂英语”李阳所说的:“丢脸“是多么珍贵的人生体验正是因为“丢脸让我获得了口才的迅速提高,人格的全面锻炼。